1. 首页
  2. 中医知识
  3. 内容

虚?瘀?郁?您了解自己的体质么?

日期:2019-06-11 人气:1849
气虚
气虚患者: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减退、虚热、自汗、脱肛、子宫下垂、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为功能减退,不一定有病。

补气的药物可选用人参、西洋参、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山药、甘草、大枣等。

血虚
血虚患者: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舌质淡、苔滑少津,脉细弱等。

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之法。

补血的药物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桑葚子、紫河车、白芍、何首乌、枸杞等。

阳虚
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阳虚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除有气虚的表现外,平时怕冷、四肢不温、喜热饮、体温常偏低、腰酸腿软、阳痿早泄、小腹冷痛、乏力、小便不利、舌质淡薄、苔白、脉沉细等。
 
进补宜补阳、益阳、温阳。补阳虚的药物可选用红参、鹿茸、杜仲、虫草、肉桂、海马等。

阴虚
阴虚患者:怕热、易怒、面颊升火、口干咽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黄、舌少津液、五心(二只手心、二只脚心与头顶心)烦热、盗汗、腰酸背痛、梦遗滑精、舌质红、苔薄或光剥脉细等。
 
进补宜采用补阴、滋阴、养阴等法,补阴虚的药物可选用生地、麦冬、玉竹、珍珠粉、银耳、冬虫夏草、石斛,龟板等。

痰湿
脾为生痰之源,痰湿患者要注意保护脾胃。治疗时健脾利湿,化痰泻浊。

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山药、扁豆、薏苡仁、砂仁、莲子肉、白芥子等。
 
痰浊多形体肥胖者,可加入升清醒脾之荷叶、苍术等;痰浊阻肺者,可用莱菔子、白芥子、苏子、冬瓜仁化痰肃肺。

血瘀
血瘀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痛有定处、得温而不减,甚至形成肿块。头发容易脱落、嘴唇颜色深,尤以唇缘为明显。

舌质青紫,或点点紫色,症状轻的人时有时无,重者常有,并且不褪不散。

眼眶暗黑,上下眼睑也呈紫黑色。

皮肤灰暗没有光泽,肤质粗糙,有皮屑、干燥,甚者如鱼鳞。

手指甲或脚指甲增厚变硬,稍轻的人指甲面高低不平,有条状或点状白色花纹。

头、胸、腹、背、腰、四肢等部位有固定的疼痛,时时发作。

常有胃脘部饱胀难消,按该部位,感觉不适;妇女常有痛经、闭经现象。

可用红花、桃仁、当归、地黄、川芎、赤芍、柴胡、枳实等药。

气郁
气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神情忧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多愁善感、忧郁、焦躁不安;经常无缘无故地叹气,容易心慌,容易失眠;容易受到惊吓,遇事容易感到害怕;舌淡红,苔薄白,胁肋部或乳房容易胀痛。

可用香附、乌药、川楝子、小茴香、青皮、郁金等疏肝理气解郁药物。

易“上火”
“火”可以分为“实火”和“虚火”两大类,而常见的上火症状,如面红目赤、咽燥声嘶、疖肿四起、红肿热痛、口腔糜烂、牙疼肿胀、烦躁失眠、鼻衄出血、舌红苔黄、尿黄、大便秘结等。

可服用滋阴、清热、解毒消肿药物,如天冬、麦冬、玄参、大黄、黄连、黄柏、连翘、金银花、大青叶等。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健康大百科.健康导航篇》 刘秀荣 主编】


人们有两个重要的用药穴位,一个是神阙穴,一个是命门穴。两个穴位前后对应,亦称前后穴,阴阳穴,太极穴。   

通过外部用药,药力不经过胃、肠道,不被胃酸破坏,不影响内部脏腑,无副作用。通过体外渗透,调整五脏六腑,活血通络,娱悦心情,达到内病外治之疗效!

  解郁一一助眠一一调理心脏一一防治心梗一一防治脑梗一一提高免疫力一一防癌抗癌一一给一个健康身体!

联系方式: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40